賈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搵左三作家 - 賈平凹余華梁鴻去凝視故鄉,且你會覺得賈想看和你所想的不一樣。
你納悶電影沒甚麼風景看,除了後部會有幾個農村收割及大海遠鏡頭,成套戲八成都係近鏡捕部人的面孔,尤其開頭在飯堂內拍著每個食飯的老人,似模仿蔡明亮《你的臉》。或對賈而言,人正是故鄉的風景,只係風景一定美好?要清楚「西台灣」並不是台灣。
賈平凹開章講明故鄉又叫血地 - 雖解釋係一個人出生在哪裡就已經有一部分埋葬在那裡,但賈還是述他文革時父親無故被打成特務,導致其找份工作也無門,及後因一手好大字而踏上文學路途。最溫和講法:故鄉並非歸宿,只因人都是不可理喻,而眾人組成的故鄉更會是莫不可測的深淵。所以就算不把血聯想到血色,卻又講明你係會葬身於此。
對此講得最貼切係余華
- 三人中小弟最認識,余講返年少時多番投稿,被周雁如賞識讓其投在《北京文學》,沒搞錯那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余笑說周著他把結局寫得光明點很易辦,容易似因審查的太頭腦簡單:弄一個圓環架構造個朝氣蓬勃的外圍就能向其交差,那管核心的內圍係懼弱暴力狡詐,致遠離人的廢車才是安身之所。《活著》更是一個個離去到最後,仍在的除了主角,就只有故鄉
- 彷彿唔關我事那般。
梁鴻更只講她和她的家人,或覺得唔談論其他人已是最客氣。總括對賈樟柯來說故鄉是甚麼?唔會講最美,否則起碼會找多個如路遙般會覺得故鄉才是最後依靠的作家;都唔敢講係最醜惡最仆街,正如你沒讀過余華係唔會猜度到背後意思。雖然戲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係余華年少時的嚮往:海水愈藍即愈深水愈遠離岸邊。余就係彈起後長住北京,偶然回到海鹽,看著富起來變了樣的家鄉,會覺自己像個異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