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棚》 (Bamboo
Theatre) 似係理應存在,卻又快唔存在的東西。
戲棚顧名思義係一種舞台,台上排戲的目的在以戲劇作祭品祭祠鬼神,算係一種祭壇。宗教建築往往都係一地最顯眼的地標,因為人民往往都注資很多在此以示虔誠,如西方的大教堂,又如緬甸的大金塔。
卓翔帶著攝影機,注視不出十個搭棚工人,徒手把無數竹枝搭建成棚:不用釘不用機器輔助,棚工亦似沒戴安全帽身上沒扣安全帶,看似簡單粗獷卻又有種捨身的莊嚴;再出一架航拍機,由上空凝望蒲台島的海邊戲棚,氣勢實不輸京都清水寺,實係世界奇觀。
但戲棚唔係永久設置,由搭建上戲到拆卸只為時兩個月,或因佔據大塊空地如球場等而阻礙到當區居民生活。諷刺係只得兩個月,上完祭祠而用之戲劇後又沒空間給當區居民作其他文娛用途。就如青衣戲棚要在外搞起夜市,顯然係要拉攏會嫌其沒用的年輕一代。
戲棚重點始終在戲劇和祭祠的對象:天光戲、神功戲、粵劇等,這些都未嘗現代化,戲裡找人去傳承的,都係個行年起碼四十的女士,更年輕的根本就沒有,很簡單台上台下都係一群垂垂老矣,青衣戲群引到過來的,都只聚集在戲棚外的夜市;戲棚祭祠其中一個係天后娘娘,但天后係鄉郊漁民才供奉的神,回到城市街道,人民要搵神明壯膽面對極權,一係關帝,一係哈里路亞,天后來到城市都只如《大佛普拉斯》般無能佛用,又豈好意思受市人祭祠?
戲棚拆卸不打緊,反正下一年會再來,《戲棚》本來係一件不斷轉動的齒輪,只係又有些沙石冷不防會把它卡住。而且就算風調雨順,一個個老人離去,又那來演員觀眾?卓翔告訴大家,下次郊外踏青,碰到這竹搭建的建築,還請注目多兩眼,因真係期間限定,當你醒覺已沒有下一期時,你只能無奈地抽起一根煙,慨歎這麼漂亮的東西不知不覺就如煙消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