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小弟好歹也讀過叫大專的副學士,讀過英語文學,也就碰過《The Great Gatsby》,這本出自F. Scott Fitzgerald手筆,被譽為美國文學史裡最偉大的小說。由知這是村上春樹所推崇的,再覺得其香港用的中文譯名《大亨小傳》其實不如大陸譯名《了不起的蓋茨比》棒,又看過一九七四年的電影版,如同今天的一百四十多分鐘片長,卻是看了一個小時也不到就悶著退碟關機。上年看到Baz
Luhrmann執導的新版預告,縱使老早知道劇情,卻仍懷有期待,個人始終喜好大時代故事,有興趣看這個是否呈現得起,此其一。
另一是相對於一九七四年版的,又是一點個人的主觀感覺:Robert Redford看起來太穩重老積,現在的Leonardo DiCaprio,即使年近四十,卻仍帶有種風流倜儻,更重要的是那年青俊秀之氣,這才叫切合Gatsby的形象:Gatsby其實是夢想的追逐者,或許是帶點年齡歧視,年輕的人才看得出其對夢想的追逐力。
電影頭四十分鐘已見得很是流暢,Nick、Tom、Daisy等人物陸續出場已不比上次叫感覺緩慢,或正是電影用了不少花巧完素:例如由遠到近的紐約市景、Gatsby的大宅等,一片二十年代的浮華景像把觀眾迷倒。另多首澎湃的樂曲,配以Tom和Myrtle在紐約私房裡的、Gatsby大宅內舉行的派對,嘉賓舞蹈員高歌熱舞,配以手搖追逐鏡頭,熱鬧情景像如中島哲也的《花樣奇緣》。總之,由電影上部看得出,導演是以大堆頭的娛樂去包裝一個文奏奏的故事。
過多花巧卻也會因為著吸觀眾眼球而偏離故事主題,而海報也打正旗號「情陷新世紀」,也會引人疑慮導演會否如陳英雄只顧談情而毀掉了《挪威的森林》。幸好其實算叫過濾,Gatsby和Daisy的重遇在中段才開始,兩人談情的情景亦不算多;反而Baz Luhrmann更著重Nick與Gatsby之間,由Gatsby初載Nick由長島至紐約街頭上的飛馳,途中自述其一生的「理想版」,後再於其家中向Nick再述「真實版」等,這令觀眾知道Gatsby是個怎樣的人,也理解到甚麼叫對美國夢的追逐:Gatsby真正的身世是居於西部的窮家子弟,他一生不斷把握機會向上爬,終至他得到名聲和財富,看上來和香港的獅子山下精神如出一轍。戲裡Tom家的優雅高貴、Gatsby家的鋪張奢華、長島和紐約之間,Myrtle往的加油站那片夠爛的爛地,看出傳統望族、新貴、窮人間的對立,也如是這般。
只是Daisy是個如同在鋼線上走路般危險的設置,在電影裡看得出仍是這樣:Gatsby追求的Daisy,是美國夢的終極目標,戲裡的她仍是個心知丈夫出軌而不滿,才對Gatsby採歡迎之態,但她卻優柔寡斷,最終「識時務」地拋棄Gatsby,雖說觀眾一方面可想到美國夢之實是虛無無意義,但對頭腦不精明的,或會總結此只為一戇男追港女之悲劇故事,就如小說剛出時世人對其的誤讀。
對比起陳英雄導《挪威的森林》只有原小說的百分之二十,Baz Luhrmann卻已講出了小說的八成,只是以Gatsby之死,及其眾叛親離的景況,就此作結未免太快。亦或許這正是突顯美國夢這主題的手法,結尾Nick走在碼頭,望著並試觸碰對岸那綠光,Gatsby的夢,也是美國夢雖在一個人裡幻滅,但卻仍叫他人去追蹤,Nick如是,更多人也如是。
Baz Luhrmann下的《大亨小傳》,大堆的浮華景像,Leonardo
DiCaprio和Carey Hannah Mulligan的談情,娛樂元素豐富卻帶著偏離主題的危險,幸總算大步檻過。或許浮誇地講就是應該,因為對市井小民而言,美國夢就是發達的代名詞,發達也就是紙醉金迷,我們因此而得到同感的,看得出我們還真夠膚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