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一堆現在的第五代大導和港產作品,再看曹保平的《愛失償》 (The Equation of Love & Death) ,突然有種難得的感覺,難得的是多了一個追隨賈樟柯風格的人。
看到的不再是以住五代大導鏡頭下亮麗的北京,而是一個邊陲下的昆明。灰灰暗暗明顯沒用多少燈光,雖同樣都是車水馬龍但四周環境都感覺到很粗糙,程度比《車票》裡的雲南景象更粗十倍:清一色都是混凝土牆,人們的服飾都是不怎麼亮麗,更叫人驚喜的是周迅,雖她不難被認出但卻是明顯沒有丁點化妝的樣子,活生生地演活一個農村來的的士司機。如此形式就像如《單車竊賊》般的新現實主義電影。
另一面廂,《愛失償》比《單車竊賊》一時來得複雜,一時又來得簡單:李米為了尋找男友方文而當上的士司機,在的士後座擺著貼滿男友相片的雜誌讓乘客傳閱,決心就如同要找回失竊的單車一樣;路上,李米被兩個體內藏毒的裘姓民工脅持往山邊的經歷,比兩父子在羅馬市內尋單車更驚險萬分;兩個民工的土話,加上同姓卻性格大異奇趣:兇悍與單純,展現比義大利人更多的人物面貌;單純的民工如李米般也心急想找回在農村的女朋友,原本這可形成比《單車竊賊》多一件案件支線,但始終,兩個民工最終只用作來鋪排給李米找回方文,於是民工找女友一段也變得草草收結了事。
最急就章的是尋回方文的那一部分,方文原本化名馬凱,並裝作不認識李米,為故事加添一點懸疑性。但警察葉傾城識破方文為幕後毒犯的過程,卻以李米口述的形式來表達,或許導演感覺警察查案與主題無關,故此快快說過去了事,但其實刪去口述,也只是用多三十分鐘電影長度而已,這反白白失去讓觀眾拍案驚奇的機會。
而到最終,李米在攝錄鏡頭前交代與方文的相識過程,再加上之前李米攔著方文,讀出方文寫給李文的書信,道出兩對小情人尋求幸福的決心。但其實,這些又如同《愛情故事》那樣:看不到兩對小情人又有何深刻的經歷,故到底李米為何要執著找回方文?而方文最終要「償還」 - 把錢交給李米、還連命也付上,到底方文拖久了甚麼要償還到如此這多?或許除了李米、方文就如同那年輕裘姓民工般單純,堅信甚麼諾言外,電影也再拿不出甚麼來解釋了。
怎也好,《愛失償》難得的是它的現實主義風格,讓我們看到現實下中國城市的面貌,無論環境與人身,都是可如何的灰暗,卻又有純樸的一面。當然,若然現實主義也就應現實到底,劇本或也應遵照現實主義的原則 – 簡單就是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