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二零零九年了,連高清電影也有了,卻多了人反其道而行玩黑白電影。
李思捷說《金國民》用上黑白是他想觀眾為主角的生命去填色,而戴立忍卻說在《不能沒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用上其他色彩卻有種不好的感覺,雖然電影主角們最後亦如金國民般得到出路,但或在導演的心目中,感覺卻似早被定死掉,無法藉以添加甚麼顏色去逃脫。
除了開頭電視觀眾齊對李武雄自殺一事指指點點,反映一些人心潛藏的劣根性外,電影看似沒有怎刻意賣弄「狗眼看人低」的階級觀念:許多接觸李武雄的人,由立法院的職員到總統府門前的警察等都對李武雄甚是客氣。但李武雄的身份:貧苦的散工、目不識丁且善良的性格,配合起腐朽的制度卻絕對是個悲劇。親生父親竟不能自動成為女兒的監護人,在香港聽起上來會是罵聲四起的荒謬案件。但在台灣,卻被視為:「制度就是這樣,你吹得我漲。」當然,導演卻似志不在成第二個周防正行,法律上的問題到此便沒有再詳談了。
李武雄能作的,亦如《儘管如此我沒做過》裡被屈非禮的金子徹平般,只能在制度下尋求奇蹟:他找同鄉的立委幫忙,對方草草地把他拋到別的部門去便了事;他向某電影台政治線的記者求幫忙,對方拋了句:「你這個問題請找社會部。」便不顧而去。結果李武雄再到台北找那立委時,看見滿街都是示威者,李武雄在眾人中更顯得被漠不關心,而那忙得很的立委原來正忙著在電視上爭出風頭;而李武雄在鬧市中嚷言跳橋抗議時,那政治線的記者卻爭先恐後急著來探訪。雖然這種對人都是看利益份上的批判有點老套,但力度仍算能對觀眾震撼。
李武雄迫著分離也未算,更絕的是他回到原本住著,卻被拆毀天花的海邊貨倉,一個家不成家的樣子,導演在此再要強調一個家庭被摧毀的慘況。在沒女兒陪伴下,同樣也是大意的老闆,他差點便丟命於工作中。導演笑稱他把電影裡的李武雄「推下海」,也許是想誇張低下階層的艱苦,卻又是留待發揮出絕望時刻的精心安排。
電影結局是李武雄得以與女兒重逢,卻仍然是可悲的:李武雄得回女兒並不是主事制度裡的人良心發現,反是社工們看見女兒自離開父親後無法在每個寄養家庭裡安頓好,變了個大麻煩因而借機把波拋回給李武雄。雖然這可算弱勢者以自身力量鬥贏大制度,導演最終也要再向利字當頭的人心摑一巴。
電影雖表明這是改篇自真實故事,卻沒有表明發生年份,可見導演也要避免誤解為對現政權的指控。《不能沒有你》其實就如《圍城》般,訴說一個社會不為人知的悲慘一面,儘管它也有如兩父女在台中港看風車的溫馨場面,但其實是為兩父女分離加重悲劇劑量,灰暗感覺就同電影用色般掩蓋全片,這卻勝過港產片或電視劇的誇張造作,更像貼近於我們身邊。又是那句:「沒味精總是健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