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 (Kabei – our mother) – 單看電影名就讓人聯想到山田洋次因看到《東京鐵塔》的成功而推出的食勢之作,假若真的抱著看《東京鐵塔》的心態去看,這片必被大罵名不對題玩綽頭。
山田洋次也似乎道明過《母親》只是掍子:真正想講的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事情 (影訊 19.3.2008),但那個母親,又真的略過可否嗎?
就是因為對母親的「輕描淡寫」,觀眾就容易忽略了那個母親體會過的苦澀:佳代要端茶遞水討好警官們以令丈夫好過,亦要忍受他們的冷嘲熱諷;還要兼顧那少不更事的貪吃小女兒:被父親怪責嫁錯郎難堪地走出烤肉店時,小女兒卻哭著沒有吃到烤肉。最難受的是,佳代和她兩個女兒雖能生存到戰後,但她其餘身邊的人卻全在大戰中離世:佳代的兄長戰死、丈夫病死在獄中、姑姐死在投放落廣島的原子彈之下、至於山崎,也在海戰中葬身大海。
佳代臨終前,說出一生人最遺憾的是toubei生存在不對的時代。其實不止toubei、佳代、她的女兒、山崎等都生存在不對的時代而承受著不應受的苦難。但更難過的,莫過於只有她 (還有她的女兒) 才可以渡過這個錯誤的時代。這些就回歸到電影的中心思想 –
反戰。設定《母親》這名字其實就是讓我們代入母親佳代的角色,去體會導演的反戰思想。因講到底,電影中最能代表戰爭苦難的人物,就是佳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