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念念》 (Murmur
of the Hearts) 單看卡士也幾叫人期待 — 拍得夠多女人的張艾嘉,久違了的梁洛施,是兩人的多年磨一劍。奇妙地,現在的伊沙貝拉比她還是小妮子時更耐看。但其在電影節首播後,多人都說此為大伏。小弟看畢,即時想回的是上年一套,雖然自己認為還可以,但聽聞多人都大感為失望之作。
主角是梁洛施的育美,另還有張孝全的阿翔、柯宇綸的育男再加李心潔。育男育美是兩兄妹,李是他倆的母親,翔是美的男友,簡單講這是一家人。似的,就是彭浩翔的《香港仔》:美面對和翔關係亮紅燈、翔面對拳擊事業生涯的挫折、男面對母親遠去的不堪回憶,誰人人生總會遇著困局,台灣人也不一定比香港人更無憂快樂;男酒醉後重遇母親,與楊千嬅夢中見母,對比的是釋懷與惡夢;香港仔的鯨魚擱淺,對逃出大海的美人魚,唔爭論鯨魚係咪魚,兩套都巧合以魚類比喻人,魚是該游出大海,香港人和台灣人亦該在無盡的世界尋找自己的天地;台北至綠島,距離似同於香港各個奔波中的市區與香港仔。
人們對《香港仔》失望之因,是對所謂的人生問題,看成是雞毛蒜皮之小事。「新」的《念念》也是如此,就更叫人悶。《香》裡較親密的一家人,令電影還可視為港版《東京物語》。育男育美兩兄妹卻分隔多年,也就只好分隔兩人各自描述,令電影更似為各篇內容不相干的散文夾硬結集在一起,相比《香》的一家人沒有中心主旨,為之散亂。
再者,《香港仔》可謂是給香港人看的,小弟正是港人,還可解通內裡的密碼;台北至綠島,對小弟而言只是旅遊過的地方,李心潔帶女出走,可能正如鯨魚,是對台灣前世或未來的暗喻,愈何小弟不是台仔,也就猜度不到其含意,也叫電影更叫人以為之空洞。
其實,反正育美阿翔育男最終都自我解答了問題,完妥收結,《念念》也不能算爛。只是此為台片,就仍依舊有內容空洞無物的毛病。當然,你或會駁斥空洞這指責,因小弟不是台灣人。就像戲裡圖畫集《送小魚回家》,叫讓小魚回到大海得到快樂,但我們不再是小孩,卻就會想到「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 你又唔係魚,你識條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