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港人國人不好歷史也好,也不會沒常識至此,算算手指,也會記得今年雙十節就是民國成立一百周年。中共也不會避而不談,還要發揮自己本來的大盜本色,把原本與它無關的也拿過來讓它也沾個光。否則就不會出了套《辛亥革命》 (1911) 這規模似等同「建國、建黨」系列的大片來趁熱鬧。只是中共不知是否口說記念革命還是曲線玩膠,或是又是肚滿腸肥電影公司老細自作聰明的好事
– 導演就算是個我也不知是誰的張黎,其實也不要緊,但再加多個成龍,結果未入場也預計到這片該會有笑點:這君兩年前那句經典的「中國的會爆炸」前還放過甚麼屁?就是「自由搞到很亂」、「中國人是需要管的」,一個如此自甘為奴才、響往獨裁的人去講革命,不聽出膠來還真是奇事。認真點來看,這根本就是對當年革命的侮辱。
先公允點而言,電影其實始終有些比《建國大業》幹得為好的地方:成龍好歹也拍過不少警匪槍戰片,故廣州或武漢的起義場面亦能表現一定程度的轟烈,只是他或許該再找套《太極旗飄揚》等的去補低一下,始終就是不夠血腥,黃興自斬手指時,鏡頭過份避重就輕,連隻斷指也沒映出來,令人感受不到起義時的豪情和慘烈。
而且劇本又是如《建國大業》般的照抄教科書,廣州武昌的起義過程只有十數分數,又是說敗就敗說成功就成功,其實若真的是用心說革命的話,一百二十分鐘內,廣州和武昌起義起碼各佔三分一,並且要寫就是要寫得紆回曲折,就是要敘述出原預定成功的卻失敗、無心插柳的卻成功,要大起大落才令人感革命不是請客食飯那麼簡單。還有袁世凱和清廷內的暗中角力與革命的關係原本也可以好好地寫,這種那種左右著革命的成敗,亦能令觀眾著急。但就是說到底,成龍等就是只顧場面幅排,沒用心寫劇本,令原背景故事得不到發揮,無從令人驚喜。
再者,中共也是尊稱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結果又繼承著自國民黨始的國父神聖化意識,又是說他是無私心的人,共和就是已一百周年還要繼續造神聽得令人失笑。之後那些稍讀多點歷史也會叫人質疑:當時革命派門派林立,但孫中山就是革命都未全成功,就接連有人未卜先知他就是未來中國的命運主宰云云;武昌起義其實和他無關,但卻說到他也有份計劃好的;更叫人聽了個囧的是他向四國銀行行長等遊說不要借錢給清廷的說話,說甚麼「不要借錢給個垂死的政權」、「中國會更強大」的話,有點政治加歷史常識的聽了也會笑了出聲,那時的英美等國不等如今天那個,不會因為清廷如卡達菲屠殺人民而涷結其資產,反之聽到此更會借錢給清廷掃平反對派,因為腐敗無能的清廷就是比雄心壯志的革命派更易操控,這是維園阿伯也懂的道理。編劇卻為了硬表現孫中山的正氣而寫出如此不合邏輯的陳詞,反效果就是叫人以為這個國父其實當年也是個政治白痴。
而其實,或許照抄教科書也沒有甚麼不好,因為又是如《建黨偉業》般,抄了條曲線也不知道,今天有人到美國國會訴說港人苦況就被指為「漢奸」、似受美國資助就被指為「人品低劣」。鏡頭一轉,孫中山當年就在美國呼籲華僑支持革命,更要命的是,找來了美國軍事家荷馬里相助。呵!原來國父當年也是「漢奸」,也是「人品低劣」的。故此日後遇維園阿伯之輩指罵勾結外國勢力,大可拿部ipad出來播這些片段給他們看:「漢奸又如何?當年不是國父當漢奸,恐怕也不會有你們中共了!」
縱使電影某些位置也是硬硬膠膠的,但也未有叫人失控的地步,怎料殺著在最後:成龍這人我原已不期望他們寫出「國父成功建立民國,並廷續一百年至今」。但卻就是寫了堆「辛亥革命始終沒有成功,中國繼續積弱」、「共產黨人廷續國父的革命」,不禁叫人噴了汽水再把罐拋向銀幕:中共就是竊據國父的革命成果,另搞了表面共和內裡專制獨裁的新式禪讓制王朝,還好意思說它繼承國父的革命?成龍如此臨尾殺著,面皮比民建聯更民建聯,最終也叫人「不負所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