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業常說甚麼香港電影沒落夠慘云云,其實大吹此句者根本就是井底之蛙,七百萬人的香港在這十年內出過的大片始終還多不勝數,隔鄰二千多萬人的台灣呢?就是自楊德昌的《一一》以後也再沒有甚麼叫得上經傳的作品了。就是衰落太久,高牆和雞蛋對比下,人們或都會可憐一下雞蛋的,故不是這些理由,葉天倫的《雞排英雄》(Night Market Hero) 會成為近期台片中的大熱作,是叫人很難明白。
難明的原因是故事架構未免太耳熟能詳:先講華與亦南的關係,又是一個鄉土窮小子與都市高傲文化女之間的火花,這不就是似於《海角七號》裡的阿嘉和友子嗎?還有就是八八八夜市裡的賣牛排的阿珠和雞排的滿妹之間的作對,警察巡查的「空襲警報」,「夜市皇后」大會等,就只呈現一個夜市裡的百態,即使沒看過《海角七號》,香港觀眾或也會感熟悉。沒錯,這些其實就是《七十二家租客》裡的「旺角街頭」也有的東西,故事下去也又是夜市面臨危機,但大家努力也就化險為夷的經典結局。看到此,其實就很有興趣想知《七十二家租客》在台的戰積如何,那在香港看上就已叫人失望,但如此故事幾照辦煮碗用在台灣,還要連些扭橋也沒有,驚喜欠奉,卻也叫台觀眾受落,難道兩岸叫同族,但口味卻是如此不一致嗎?
這電影亦有比《七十二家租客》為好的地方,就是找個真的夜市作場景,起碼叫順眼過花鉅資搭佈景,卻又要配搭些如「家港寬頻」般的A貨。但某些部分如阿妹和滿妹爭大陸客人的過程,仍是要誇張的舞台劇表現,少一份現實感;更叫人懷疑是不現實的是張進亮走進市府時要靠特警保護,好歹也是個民選議員,何會弄到變人民公敵需受保護似的?大家記起一年前,一大班更無認受性的,在霸王硬上弓後捲進地鐵站裡逃跑之時,護送他們的也只是普通軍裝警員而已。若果這真確實在台灣會出現的話,那似乎香港會「與時並進」,到添馬艦借人來用了。
再講,電影其實仍是那《海角七號》的味道:故事、場景不同,卻仍是那用台語的閒話家常,繼續山也BOT海也BOT – 資本家的魔爪也殺到來,還有的是那平常雖亦有作對摩擦,但始終一方危難各方相助的人情味。說到此,小弟雖仍堅持覺得這電影不好看,但卻也有點悔疚:因為電影的這個重點,放在小弟住的這個地方其實是無意義可言– 這裡的年輕人指責資本家剝削平民,反給政府的首長指責該反省為何做不到下一個剝削人的人,功利已徹底變成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再去關注人情只會被掛上不務正業、剛愎自用、很激進的帽子而已。在這個實把人情味貶得一文不值的城市裡,很難怪看這電影正如看夠兩小時魚樂無窮般沒有味道。
坦白而言,若電影最後說成是各方人民的支援,令市府財團知難而退,而不是議員最後關頭跑出來當白武士的話,這反而會因切合「沒有抗爭那有改變」的精神而好看幾份。話雖如此,電影仍有一分說得和香港相當合拍:財團買通記者,聽到數名大學生因欠債而開鋪等,就說成夜市眾人利用他人的同情心謀取私利,這些與命題無關的,卻又轉移了大家的視線。正如在香港,指賣雞蛋仔的伯伯在呃綜援就可令大眾忘記原來制度的不公;在大陸,指某藝術家是三流的更成為把他收監的理由:難怪兩岸三地大家都是中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