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海角七號》 – 墾丁的美麗與哀愁皆被老牌愛情埋葬了



隱約記得高雄電影圖書館裡一本有關台灣電影的刊物談到:台灣所有的電影都是獨立製作。看來這套近期在台灣電影報章都被氾濫討論著的《海角七號》 (Cape No.7) (魏德聖導) 都是其中之一。其實不理是否獨立製作,單看電影內容就知這近期叫台灣矚目的製作,其規模卻遠不及《無間道》等在「香港影業困境期」出的作品。由此可看出台灣影人需付出的努力更要巨大,相比下,有錢拍《無間道》仍在喊窮要補助的香港影業實來得有點不知廉恥。 

但努力還努力,殘酷的現實卻是《海角七號》要突圍發行出外似有一定難度,這點要從電影內容來看:電影其一賣點,阿嘉與友子從互相作對,到突然的一夜激情後轉為戀人的關係,搭在電影裡不斷出現的搖滾樂,看上來就似是那些只賣偶像、千遍一律欠內涵的MV戀愛故事,唱慣卡拉OK的香港觀眾該會打呵欠。而另一個1945年日本撒離台灣時、台灣人與日本教師的愛情故事,縱使編寫情書內容的編劇文筆再好,但對看厭如致群劇社的《對決》的香港人來說,也是只能叫悶,不能身同感受的題材。 

《海角七號》唯一能引起港人共嗚的,除了那青春搖滾樂外,便是攝影師一面展現著墾丁的美麗,另一邊電影開頭卻表達了它的哀愁:阿嘉的父親 - 一個民代不斷指罵著:「山也BOT了!海也BOT了!」,BOT對港人似是聽不懂,卻是不陌生的名詞。其實意思近似一個老公屋居民訴說:「停車場也領匯了!商場也領匯了!街市也領匯了!」,一個美麗的地方,始終也逃不過被資本怪物所侵蝕,實能令近淪為資本主義奴隸的港人觀眾觸景傷情的。 

原本電影未段,阿嘉等原住民組成的樂隊成功演出,大可借此表達住民最終能自救,擺脫資本侵略的信念。可惜鏡頭仍避無可避地一轉,到了那台灣老婦人身邊,繼續訴說完那老牌台日愛情關係,捉到鹿不能脫角,又是另一種可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