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後篇,係會叫人失望,若然你係因為「挑戰成人建制」而看《所羅門的偽證》(SOLOMON'S PERJURY) (成島出導)。
柏木之死,的確是他自殺所致,儘管審判時,涼子質問到警官佐佐木只因信任大出,而輕率調查現場證據,但結果卻是大人的判斷真的正確,小孩們吹漲也沒法;還以為因怕事而隱瞞的前校長,涼子等卻在庭上承認他是出於保護學生,而向他道歉。小孩挑戰成人,是以為建制處事軟弱腐敗無能,正確的結果,卻反過來嘲諷小孩未成熟還真係未成熟。
期待的還是真相的內部:森內惠美子傾向是段多餘的支節;三宅樹理到審判關頭仍選擇出賣自己朋友松子,勉強叫是對比後部;神原和彥數算大出俊次如何欺凌同學,逐漸走到電影的真正主題;最後,神原自爆了一切,並要求法庭以他沒有阻欄柏木自殺,而判他殺人罪成。
來到這裡,我們才知道電影要問的是甚麼:法庭是尋求真相,還是定他人的罪?
本來罪就係要讓人們知道自己犯了過錯,從而悔改或去補救,樹理和大出皆怕面對罪,只如樹理憎恨自己滿佈暗蒼的外觀,人皆厭惡醜惡,自己的更難以面對。逃罪是叫人不齒,但有些罪卻是叫不知應不應去面對,那叫原罪。
柏木是個難以形容的角色
— 神他未有這資格,魔鬼也似說得太過分,總之他叫森內老師也要害怕,只因為他很會數算出他人的罪,連他自己朋友神原也不能幸免 — 作為殺人犯的兒子,就是一種原罪,神原就係唔承認,於是柏木就趁他轉身而去時從天台跳下:樹理只是把罪全諉過於朋友,柏木卻要強迫個本身無罪的人背罪,算是故事中最險惡的角色。
最後又係回到「小孩才分對錯,大人會看利弊」還以為導演沒有睇落年輕之意,原來是自己看得唔徹底:神原誘使涼子等開庭,就係知道成人的警察不會因見死不救而逮捕他,於是叫小孩的法庭去把他定罪,藉此贖罪。看利弊的大人不會把神原定罪不是嫌麻煩,而是見識多而嘲笑小孩太傻 - 中世紀的教會就係高呼人人都有原罪而賣贖罪卷斂財,神原迫小孩對他定罪,其實就係他賣俾自己的贖罪卷。另方面他迫使小孩對無辜的人定罪,又是那門子的正義?
《所羅門的偽證》是熱血開頭,卻是潑桶冷水的結局:小孩只分對錯看來去好,但只持一鼓熱血卻會走錯死胡同,學懂看利害才走回到中庸,這就叫成長。聽來很難聽,無法,現實卻是如此,少年你太年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