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九把刀對青春的敘述


或許在文學界而言,九把刀確是近來名氣冒得最快的一位,雖然小弟認為他在香港始為人知在於一宗與他有些微關係的子弒母妹之悲劇。不知是否巧合,或許正因電影是夢工場,人氣勁了的都會過界去拍電影,他也不例外,拿了自家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能確定的是,九把刀自這電影後,人氣必定更加旺盛,因為實在過界過得漂亮。


雖然到最後,大家都會想到這電影該起碼是九把刀的半自傳,但九把刀卻善用一些商業元素去令個人回憶變得有趣:首先女主角用了陳妍希,她不算特別漂亮,但卻像《叮噹》裡的靜兒,個性認真。別忘了檯下男生觀眾其實普遍都是不出眾的大雄,他們都對靜兒這類女孩又愛又恨:討厭她會對沒出息的自己擺個嚴苛的樣子,但心裡卻會欣喜她竟會看得上我。九把刀先勾起的是普遍觀眾的一些回憶興響往,在此已穩操勝卷了一大半。

再來是電影裡給觀眾樂點的雖都是些性意識:例如「曹雞巴」、不停勃起的許博淳、柯景騰在家赤裸全身,經常自瀆到連狗也學上了一份,叫得上經典的上課打手槍等。奇妙的是,在九把刀拍下,這些不但不見得很是下流,反而顯出一種青春的率性而為。其中一幕,學生齊向著軍裝的教官拋書包,更是突顯青春就是這樣充滿對抗而不計後果,因為這正是人生中事後代價輕微,最能不需計算後果的時間。從此,我們或已掌握到這片的實際主旨。

的確,電影本來就似很文不對題:所謂的我們卻似只是柯景騰的獨腳戲,整個故事也似是柯景騰和沈佳宜的兩小無猜,其他人似是零零丁丁的配角,感覺不到如電影名般的一伙人。反正這些看完後會感到不重要,電影的根本命題其實就是對青春的形容:人們開始時就是會狂妄、幼稚,但到某個自以為是到出了令人遺憾的錯誤 - 就是柯景騰搞打架比賽,卻令到他和沈佳宜真正成為情侶的機會也自此擦過,我們才會醒悟,這就是人邁向成熟的開始。

最後,到沈佳宜的婚禮,原本是注定了柯景騰和沈佳宜最後不能走在一起,是叫人遺憾的結局。但柯景騰強吻新郞,到和沈佳宜互咀的幻想,卻把這種氣氛扭轉。婚禮其實就是青春的終點,在終結前作最後一次放縱,柯景騰也其實只要親吻到沈佳宜也就夠,轟烈的、也就是無遺憾的結束,於是看後不會感失落,反而是得到舒懷,也就正如《非誠勿擾2》所說的,結束時搞得轟轟烈烈,就能一去好走,永無遺憾牽掛。

若要硬指出這片的缺點,除了一幕拍著了那些年還沒有出現的EMU700電聯車弄得時空混亂外,也就是電影所說的似又會引致港喱家長投訴,廿多歲看後卻也會有另種遺憾:我們中學時也就像沈佳宜只顧讀書,結果長大後出來社會,尤其在這個四代人都苦無出路的時代,才發現似乎那時努力不努力,今天如何也是不相佰仲。回頭一看,就會後悔那時把書包拋向很討厭的老師也好,拼命追求自己很喜歡的女孩也好,就是為何自己不會在自己最不用計算後果的時間盡情去放縱。現在就是機會已遠,追悔莫及。或許之後,港孩會因為這電影愈來愈難管,八十後的老師們都會得出對此片又愛又恨的評價。

公允點說句,或許九把刀其實教曉我們:青春期是要好好把握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