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B+偵探》 – 彭順但求穩陣保本之作


老老實實,就算這套前作叫略有名聲,但仍難擺脫中伏之疑慮:旨因彭氏近年編出的劇本多叫人不敢恭維,而且預告片最尾那段,叫人想到這套名為《B+偵探》(The Detective 2) 的東西,實會否是零九年全城一致認同之最爛片《殺人犯》前傳。懷著疑慮度過了一百分鐘後,慶幸總算伏沒中,彭順或經數次教訓後也會醒目,腳踏實地便算。


先論場面,大概彭順見周顯揚在香港拍警察也拍出膠來,眼見自己是過江龍更易中招,那不如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好了:雖然講廣東話的泰國警察仍叫古古怪怪,但對泰國認知只在旅遊書上的港人觀眾而言,感覺總比講普通話的香港警察要好;電影裡很多的暴力血腥場面也避重就輕,只靠聲音製造恐怖氣氛,受害人被殺害時往往沒個鏡頭聚焦到兇徒在幹甚麼,此最極致的是亞探等調查李蘊被殺時,彭順連近鏡拍個埋在泥下的舌頭的膽量也沒有,只靠李口中的一吐血來表達,不聽清楚也不知是甚麼回事,彭順或許又是怕被港喱家長投訴很血腥,但難道他忘了自己是在拍電影而不是拍電影劇,被投訴不懂反寸句那就不要買票入場嘛?

至於故事,即使亞探等有沒說出「會不會是小孩幹的」,格局也會叫人聯想到《殺人犯》,因為它們就似如出一徹源自《不赦島》,也就是講有精神病的其實是主角:《殺人犯》若杜緻朗有點筆力還可把郭富城寫成精神病者,把自己的精神病投射去譚真一上,而最尾也顯示她或有如此念頭,當然她的眼高手低弄得一塌胡塗;《B+偵探》也傾向於此等模式,而且開場就來的一幕童年回憶,叫人以為那是亞探的,而且中段亞探聯想到疑犯也像自己,繼而開啟破案的關鍵。故其實或到最尾,觀眾或會感覺其實真正的兇徒,以致真正有人格分裂的或許就是亞探,所以若果彭順再用心的還可以寫出個叫人意想不到的結局。但就是看得彭氏的作品多,也知他們編劇創作能力好極有限,加上就是《殺人犯》的慘敗,也叫彭順不敢自作聰明,於是就普普通通地找到兇徒收場就算。故若以創作膽量度來比一比,《殺人犯》反而可取得多。

縱觀而言,《B+偵探》是彭氏近年作品中少有沒啥大問題,只因故事普通,場面更加普通,整套電影就似是彭順但求穩陣保住陣腳之作。再記起彭氏那個建電影學院的夢想,故此或許莫怪彭順不進取,可能這只是他的苦心而已:畢竟道行太高的示範作或許會嚇怕學生叫他們打消念頭,就製個很是普通的叫他們有青出於藍的期待反而更好,對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