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葉問》 – 賣弄民族主義卻欠意義探討


若說《狼牙》是吳京的形象廣告,那麼話葉偉信的《葉問》 (Ip man) 是借所謂的詠春祖師葉問過橋的詠春會廣告或可算理所當然。或許在宣傳易上播「恒宇仁龍拳」的廣告已是破財又未見得收效之事,反過來造這種「新monday」式叫人花錢去看的廣告或許更來得實際。 


可能是留待「添食」拍前傳,到底葉問的詠春和他的家世從何而來,電影卻懶得提及,似乎前傳最後沒有拍成的話,這又會犯上葉問像是由石頭爆出的毛病。接下去日本侵華的劇情,所用的是例牌的抗日戰爭片方程式:中國人受日本人壓迫 + 英雄出現 = 中國人的鬥志。這種是通街也是,連TVB也會拍出來的行貨。只是畢竟是電影,故此場景、服飾都比TVB的民國膠劇嚴緊一點而已。 

有趣的是,中後段聽到葉問心底所言:「中國武術建基的是儒家思想。」但電影裡看到的葉問詠春,只是制服到敵人所適可而止而已,話這與儒家思想扯上關係,還不如話是一個人的武德。武德不是中國儒家的專利,電影裡的日本人也有:在比武前會向對方敬禮,日本將軍三蒲由始至終也敬重葉問。而除葉問,以至南方人外的,電影都似乎塑造他們是野蠻人:金山找由到處踢館惹事生非,到淪為山賊蠻不講理不在話下;日本人又是那自持統治者在胡作非為的形象,葉問還要指他們「沒資格學中國武術」。對日本人的,顯然又係中國民族的自大心理,至於對北方人的,這種南方人文明過北方人的的潛意識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的意味了。 

從廣告角度去看,的確《葉問》是比《狼牙》精心一點。但看到底這極其量又是另一個甄子丹形象廣告而已。對詠春卻似乎只停留在表面的拳腳展現與襯托出民族自大觀,意義的探究連TVB的《太極》也比不上。或許是導演都以為觀眾的眼光都只以看到精彩的武術交鋒便為之滿足,正因為電影公司都深信觀眾的水準都停留在此,故難怪香港電影電視的水準往往都是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