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蝴蝶》 - 台獨寓言


張作驥的《蝴蝶》(Soul of a demon) ,表面上是討論些有點老掉牙的問題:一九四五年前五十年的台灣是日本的,後五十年是中國(中華民國) (當然,一八九五年前也算是中國的)。中日兩國到今天也似是火星撞地球的關係,半年前致群劇社的舞台劇《對決》也是形容中日文化像是水火不容。而台灣,卻是這兩國文化之間的水溝油式混合物。


主角阿哲其實就是如此道地的台灣人  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蘭嶼人,而我們在電影中所見的蘭嶼文化 過火盆、木偶劇也是來源自中國的。蘭嶼方言內,蝴蝶叫「惡魔的靈魂」,阿哲相信自己體內住著這樣的靈魂:蝴蝶其實就是日本殖民統治的陰影,蝴蝶或許是美麗,但對中國(蘭嶼)來說,畢竟都是惡魔。這代表著台灣人的矛盾心態:他們心裡對日本殖民統治念念不忌,但卻接受了中國價值觀,對此感到厭惡。

阿哲是「確實」的台灣人,但鄉民皆對他不信任:就像中國政權對台灣人的不信任心態:口聲聲說是一家人,實則中國人對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的同胞相當猜忌,不是就不會有二二八事件,「敵我分明」不是共產黨的專利。

最終阿哲先殺害父親,再殺害當地的黑幫老大(中國),這像是一樣獨立宣示。但結果阿哲在樹林被殺,卻印證了導演的悲觀心態:台灣要擺脫中國、日本才能真正的獨立,但「數典忘宗」只會換來悲劇收場。

《蝴蝶》其實就是把台獨寓言化,立場可被抺藍也可被抺綠:藍營可以左插它搞「族群對立」,綠營也可右插它形容台獨必定無好結果。似乎在政治紛爭大過天的台灣,這是較勇敢地去觸及藍綠神經的作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