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英雄叛國記》 - 舊酒新瓶釀至膠力爆破


古代故事的「現代化」,往往有個難度,那就是舊社會制度往往到今時今日不是已棄用多時,就是面目全非,再硬套至現在,舊酒新瓶的後果可想而知。賴夫費恩斯的《英雄叛國記》 (Coriolanus) 可謂是個典型失敗例子

電影簡介說場景用在現代巴爾幹,原本以為是借古代故事講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之恩怨情仇,就像《羅密歐與苿莉葉後現代激情篇》,怎知原來編劇根本沒這麼大膽,只是杜撰、或照抄故事,設個叫羅馬及沃爾西的國家,以它們間的對決為緯,配以主角科利奧蘭的遭遇為經就算。

很明顯,沙士比亞的故事本就設了個大伏,太懶惰的編劇不假思索搬字過紙的話,很容易貽笑大方:編劇把古羅馬的城邦概念等硬套至現在,故電影愈看愈叫人不明所以,除非觀眾全都是政治嚴重弱智 - 執政、裁判,這些在古代城邦議會才有的角色,換到現在當然叫人發出句:「乜撚野來?」拜託不要連換個現代的詞彙如總統也懶。

接著電影內的情節,亦因而弄出許多不合情理的地方:政客雖不希望科利奧蘭登上統治者之位,但卻連帶要把他逐出國,在大敵在旁的情況下,很難想像有如此會自毀長城的政治白痴,反正現代不從政的軍人多的是,編劇連據此改寫,說是科利奧蘭被迫下野屈屈不歡也不懂?科利奧蘭來到敵國,卻輕易走進敵營,敵方的大將卻輕易地信任他和他擁抱,大概沙翁沒看過《三國演義》,但到至現代,竟有行軍的連詐降之計也沒聽過想過,甚麼叫抄出膠來這就是例子。

最後科利奧蘭的母親教訓了他,敵將聽後也「感動」得同意議和,如此不可理喻之情節近似就曾出現過於邵氏爛片《翡翠明珠》。綜觀全片,原本這故事寫得合時,可視為對世間玩弄民粹者的嘲諷,又或引發對愛國主義的疑問。但編劇就懶惰得把古時的,理所當然地照套現在,讓人看得抓破頭皮,亦令電影被迫爛片式作結尾。原來,沙翁的悲劇可謂未到極限,更為悲慘的可算為好的故事被一種爛的手法來呈現出來,這套電影,就如此示範了給大家。

後話:其實若然這樣「現代化」,還不如給陳凱歌或張藝謀「更古裝化」,把大將設為岳飛,被以莫需有處死時逃脫到金人那邊,又再如原著般帶金兵殺向臨安,可能有趣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