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東風破》 – 香港之死的描繪


似乎中共有《建國大業》以來,若有甚麼團體因難得捱過若干年後要來贈慶,那拍電影就是最潮之方式。也或許就是東華三院見玩歡樂滿東華玩得令後生叫悶,又見邵氏玩那些「新Monday」式電影起碼也呃得些票錢,那就試試照版煮碗,也就來了套《東風破》 (Merry Go-Round) 。


就是抱著看廣告心態入場,原以為出場後要溫馨提示下那些極度厭惡「新Monday」的朋友,怎料電影還真夠意料之外:就是除了東華義莊的門牌、或是鏡頭偶然掃過一張東華護士證書,也再沒甚麼說東華三院的,沒有人「尖尖尖」地叫「東華東華東華」之類的口號,亦沒個老屎忽之類的東西說東華怎偉大。所以若義莊門牌或護士證書也拍不著,此片就是不會叫人想到與東華三院有甚麼關係。如果此片真的是廣告來的,退貨重拍必是其下場。

不止沒甚麼東華,電影簡介說這是麥婉欣與鄭思傑合導,但說是麥婉欣一人獨導全片也似不失為過:看過港台短片《八月的故事》到《化碟》的MV,都感到電影是徹徹底底的麥婉欣MV風格– 灰色主調色加朦朧美感,再配搭上背景英倫音樂。值得一說的是鏡頭拍向殘破的鐵皮屋,也令人感到有種頹廢美,這是岩井俊二在《燕尾碟》裡用過的,所以話,岩井的影響力還真的夠大。另外電影雖是宣傳片,但東華卻似難得地肯多花錢下去,一段三十年代的街境,真的夠破落到連TVB也沒這種景致。而電影也拍著數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對比起一支也沒有的TVB民國劇,這也算叫很難得。

但音樂盡用英倫,就連最後的重點也要用隻Ketchup的Lovely Smile也就有了個問題:電影某程度是說香港本土,但是否香港本身連隻聽得落的民謠也沒有,以可拿來配搭電影的格調?或這是麥婉欣的暗嘲:香港音樂根本已死。

根本,電影其實很大幅度在訴說死亡:擺明居馬的有義莊、吸毒吸到血癌等死的Merry,喑喻的有處垂死狀態的藥材鋪,等愛人等得心死的林山,還有的是電影有意無意造出的絕望狀態:麥婉欣拍下的香港,竟然鮮見一個繁華景像,也就除了一幕街市買菜外,整個城市也像靜悄悄的,不要講三藩市,就連三十年代的香港也比它更有生氣。一個外國讀完書的學生說怎也找不到工作,竟想要到義莊打工,就連林山初見Merry也習以為常地以為她也是來見工的,故此Merry的人物設定也是另外一個暗斥:香港就是這樣長期迷失 (毒品),不臨到死亡還真不會關注自己的存在意義,正如因為回歸十三年,香港已弄到如此不成樣子,年輕人的前景就像得血癌的Merry般絕望,就是同病相憐,才會去注意由天星碼頭到菜園村這些本土,且更真正接近死亡的東西。

電影後半是苗可秀簽了賣掉藥材鋪的文件,意圖力抱狂欄的她也知大局已定,雖然最終林山終可重遇Eva,有希望仍存總有奇蹟的意味,但此卻似是游絲。正如Allen靠近臨死的Merry說:「康復後去三藩市好嗎?」,人已到終結時刻,幹看似比不幹甚麼的為好,但幹了又有何用呢?尤其最尾Eva與Merry乘戴著棺木的小艇穿越台山山水那段,黑衫黑裙叫人感到這回真是已到未路 (雖然感覺很是造作) ,也似是叫著大家,香港就是已到未路了,故此大家要幹甚麼也請及時吧。

故此麥婉欣其實還真是很夠格,連「做好份工」宣傳好東華也不去幹,反而拍著了個很實況的香港:沒有繁華的景像,反是頻臨死亡的狀態,叫人sad but true。雖是如此,但麥婉欣仍有點地方不注意實際:若Eva在三十年代已是廿多歲,那老年Eva該由邵音音擔當才為合適;另外藥材鋪不可能賣個一千萬,因為香港的地產商根本就不是東華三院,不會出手如此闊綽,它們的存在,就是令港人觀眾看此電影會感到悲從中來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