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唐山大地震》 - 馮小剛硬把我變了王八蛋!


很明顯,馮小剛就是馮小剛,不是另一個張藝謀,即使也是五代大導也不是做法同樣。張藝謀會把余華的《活著》搬字過紙上銀幕也不等於馮小剛也如此的作。所以假若有那個聰明的預科生以為馮小剛真的把錢鋼所著的《唐山大地震》(Aftershock) 搬上銀幕,想以一百三十多分鐘來代替二百多頁的書,不用說,那報告必慘死收場。


事實小弟也真聰明得很,沒看清楚百老匯網頁的內容大綱,反拿了閱畢錢鋼著作的心態再去看這電影想作個對比,於是看完上部就很摸不著頭腦:電影的「重點」 - 地震其實只佔十數分鐘,感覺就像過眼雲煙似。而真正的故事主幹是李元妮、方達與方登三十多年的分離,其實講的是親情,圍繞地震的不多,故此很文不對題,似乎用「我和我的唐山」還好一點。

雖然,馮小剛想拍甚麼是他的自由,而堅持全新故事不翻舊作也叫可取,但他用得《唐山大地震》這名字,總叫人猶疑為何地震只拍個一小部分,錢鋼裡所寫的難道不可當故事材料嗎?地震中災民、礦工被困,引發的搶掠潮,中共拒絕國際援助,被群眾圍攻的地震局都可交織成驚心動魄的故事。大概是搶掠、圍攻地震局很不乎合現在宣揚的「和諧社會」,拒援是中共自私成性的不光彩歷史等等。也難怪,這電影橫看直看也是大片,要開動個水喉少不了要些妥協。

馮小剛似乎已忘記《夜宴》的慘敗,自信高得揚言誰不哭就是王八蛋,結果看畢電影就心感委屈,馮小剛竟硬把我變了個王八蛋!全電影的最感動位置是上段時李元妮抉擇要救那個,再到最尾的母女重逢,其實像的是《太極旗飄揚》:但地震前的父母子女間的經歷實在太短,不像《太極旗飄揚》般描述兄弟情誼起碼佔了三分一,根本感覺不到母親有多愛她的女兒。反而因中國人就是重男輕女,尤其片頭有番茄也讓兒子先吃的情節,觀眾更感到母親決定救兒子只是多麼的「正常」。就算母親為女兒留在唐山,也叫人以為未必出於是愛,或只不過是出於內疚。

而四川地震中,一個母親竟主動要求救援隊割去女兒的腳,而拒絕讓救援隊去冒險,還說出孩子要恨就恨她,政治極度正確卻叫人極為心寒,也不現實得太過分:現在是甚麼年代呀?還是集體主義至上到連個人該有的自私也不該有的時代?若真的有如此「偉大」的母親,那又何來有個地震來到就放棄學生先跑出去的老師?

老實說,最適合馮小剛拍的其實是《手機》或《非誠勿擾》等嘲諷電影。至於大片,不論古裝還是近代,一看卻總是叫人感覺不妥當:上次《集結號》的是開頭一粒大紅星,今次他說看過不流淚的是王八蛋,但他卻弄出讓觀眾叫罵他比王八蛋更混蛋的地方:中共不作地震預警、拒絕國際援助等事不提,卻在電影尾段大大字打出中共為唐山地震遇難者修建紀念碑,這簡直寫得像香港某個政黨,那個「成功爭取乜乜物物」的廣告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