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赤壁》 – 想看故事的不如省回戲票



早陣子內地電影界吹起的大片狂之風,有點久違地吹到了香港。由於幾個第五代大導拍了些數億開支卻媽聲四起的劣作,內地大片之風在今年急速收歛。但常嚷著窮途末路的香港電影界,卻不知發了甚麼橫財 (三億電影基金?) 把這風重新吹起。畢竟,大明星加大場面,只要沒有能減盡分數的爛透劇本,都是達到高票房的黃金定律。


 要造大場面,古代戰爭片也許是手到拿來的選擇。吳宇森的《赤壁》 (Red cliff) 擺明居馬就是如此:由開頭的長阪坡到結尾的三江口之戰,都是不斷的千軍萬馬加刀光血影,要滿足看大場面的欲望,這片仍能達到要求。 

但自從上次《無極》那「過分創意」的教訓,劇本編寫變得極之保守,情況就像隨便拿起一本三國演義漫畫把內裡圖畫就地變成story board一樣:縱使有開頭字幕交代赤壁之戰的緣起,但劉關張桃源三兄弟、諸葛亮和趙子龍等,連熟悉三國演義的港人觀眾也會感覺他們是石頭爆出來的,相信老外觀眾會感覺更糟;諸葛亮遊說孫權、周瑜結盟的片段,本應是表現諸葛亮與周瑜、吳國群臣鬥智的機會,但可惜交峰場面裡卻聽不出一句叫人拍案叫絕的對白,或許導演編劇等只顧著戰爭大場面,文戲上卻大大欠了心機。 

儘管劇本保守,導演編劇也要勉強地加進一些意外驚喜:例如關羽在長阪坡被圍、再突圍而出,劉備與孫尚香互生情愫等。但熟讀三國觀眾們,看到赤壁未打,就已聽到之後的「劉備借荊州」,還要孫夫人如此快便冒了上來,總是會想到底是那時那些人真的能如此未卜先知還是導演當觀眾白痴? 

其實最意外的,是預告片中看到那招牌白鴒,還會想電影中會否出現周瑜射箭用上「吳宇森」式,當然如此劇本,有這種期望的確是過高了。 

總之,如果你是基於有否精彩故事去想看不看《赤壁》,其實你只要上一上百老匯網頁看那有寫等如沒寫的故事大綱,你心裡便會有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